|
巴浪魚的烹飪方法巴浪魚在我國各海域均有分布,以 東海、南海較多。其肉可供鮮食和 腌制食用,每百克含蛋白質(zhì)22.7 克、脂肪2.9克。捕撈到這種魚后, 應及時加工處理,放置時間不可過長,否則因其肉內(nèi)的組胺酸含量較高,而會產(chǎn)生大量的組織胺,使人食后發(fā)生過敏性食物中毒。 巴浪魚洗凈抹干水,用粗鹽、胡椒粉腌1小時,再用毛巾擦干;把魚放在竹墊或竹筲箕內(nèi),在開水中用慢火浸熟;待魚完全冷后,取起盛碟上,蘸普寧豆瓣醬吃。 特色:此為最具潮州風味的“魚飯”,即白火合魚,是以往潮汕漁民發(fā)明的,原汁原味,咸鮮宜人。 巴浪魚是福建與廣東潮汕人的稱呼,其學名叫藍圓鲹,一種近海暖水性中上層魚類,廣泛分布于我國南海、東海和黃海,其他地區(qū)也有稱棍子魚、滾子魚、黃占、池魚等名字的。在舟山,有次我提起巴浪魚,座中雖然有好幾位水產(chǎn)專家,都不知我說的什么魚。我解釋說:“這種魚最便宜,兩三個手指大。尾部兩側(cè)各有一道很硬的棱鱗。人們往往用來腌制咸魚干……”他們恍然大悟:“你說的是藍圓鲹,我們這邊叫黃專魚!蔽业挠∠罄铮憬怂坪醪淮蟪园屠唆~,餐館里難得見到。不過在浙江溫州洞頭區(qū),食用巴浪魚極為常見,也是餐桌上的常菜之一。 最早知道的是巴浪魚咸魚干,好配稀飯。來到廈門后,才開始經(jīng)常買冰凍巴浪魚煮醬油水。美食家談魚,講究珍稀和肉質(zhì)細膩,如石斑魚和野生大黃魚。偏偏巴浪魚產(chǎn)量極大,又一身粗皮糙肉,價錢低賤,每斤不過四五元錢,連普通人都嗤之以鼻。我的飲食品位比較低,隨遇而安,竟然覺得肉粗有肉粗的好處。久煮之后的巴浪魚,肌理結(jié)實,滋味深長,咀嚼起來特別有勁。 巴浪魚是傳統(tǒng)魚類,閩南人吃了百年千年。讀民國《廈門市志·物產(chǎn)志》,不見巴浪魚的記載,心想那是修撰者疏忽,或者因為它不登大雅之堂。前不久采訪曾參與編修《廈門漁業(yè)志》的陳復授先生,才知道巴浪魚作為一種經(jīng)濟魚類,在廈門不過半個世紀的歷史。 上一篇肉蟹的定義 |